• 2023-03-21
    vch12779088
    【校园文化】校服的起源:蓝袍校服(Blue Coat) “校服”一词,源于英语中的Uniform,在英语中,Uniform分为“uni”(统一、一致)和“form”(形式)两个部分,其本质含义是统一的服装。英国是校服公认的发源地,大约在亨利八世在位(1509—1547)时期就出现了校服的萌芽,至今有将近500年的历史。而最早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校服出现于中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教会所创办的学校。由于当时学校大多为教会所创,所以校服的款式也带有当时教士装扮的风格:长及脚踝的蓝色制服外套,并配有丰富褶皱的衬衣。校服的颜色多采用统一的蓝色,因为英国人认为穿蓝色的校服会让学生更为谦逊;当然那时候蓝色的布更便宜也是主要的因素。 世界最早、最古老的校服       霍舍姆基督公学(Christ's Hospital in Horsham,简称CH)的蓝袍校服(Blue Coat)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校服,该校服又被学生特称为“Housey”。蓝袍制服是英国“穿蓝色制服的学校”(Bluecoat Schools)的学生所穿服装的简称,它也是教...
  • 2023-03-21
    vch12779088
    【校园文化】什么是学院风? 学院风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而且越演越烈的流行,在时尚圈里也盛行“学院风”让人重温学生时光,近年流行的英格兰“学院风”以简便、格子的明显图纹为特点。它们都各自反映着不同时期学院着装的对应阶段。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院风”呢?   学院风(preppy style)是一种着装风格,最早源于美国“常青藤”名校校园着装为代表。由热衷运动、交际的贵族预科生(preppy)引领的衬衫配毛背心或者V领毛衣的装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极为流行。 1910年的常春藤调调 Ivy Style 历史:Preppy 最早出现于 1910年 ,而 Ivy 大放异彩的时期,是 1950 年中期的美国顶尖大学。Ivy 风格是那些 Ivy 联盟中最富裕学生的体现,诸如康乃尔、哈佛、耶鲁,也是种能马上辨识社交圈的方法,直到 1960 年代晚期式微。   牛津大学晚宴装 学院风的必备单品一般包括POLO衫、衬衫,开襟针织衫,西装夹克,卡其或驼色长裤。 发展到今天,学院风又分化出很多支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典学院风与英伦学院风。...
  • 2023-03-21
    vch12779088
     英国的学生服古老而高级,而日本作为继英国之后的又一个校服大国,则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学生服。为什么学生们穿得像水兵和乐队的领队呢?从安静的福岛县和位于东京市中心的公立学校英语教师的经验来看,学生们按照学校校规定制制服是当然的事情,但种类繁多的制服让人吃惊。这里要说的是,以水兵服和黑色立领学生装为主的传统学生服的流行,以及日本学生服超越这个范围成为社会流行文化一部分的这个事实。        时至今日,若论校服的普及与设计的水准,日本处于领先地位,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亚洲国家都受其影响。这在百年间迅速发生的巨变令全世界瞠目,自然与那场明治维新和它的发起人明治天皇有关。1868年1月9日,16岁的睦仁继承了皇位。在举行践祚典礼上他宣誓道:“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这段誓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决心发奋图强、改革进取的明治天皇,更开启了日本向西方全方位学习的闸门。3年后,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以欧...
  • 2023-03-21
    vch12779088
    礼 仪 之 始 在 于 正 衣 冠 中国校服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孔夫子时代就对学生校服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 “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青衿"代指周朝国子生 北齐、隋唐两宋等学子上学堂所穿制服。 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时,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刮起一阵风。 七十年代:旧军装成为了校园服饰,草绿色的旧军装是学生们最主要的颜色,“校服”这个词在这里已经从中国消失了。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百花齐放,“校服”这个词也逐渐重回大众视野。   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 运动款校服一统天下,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学生回忆。 当中国学生穿着劣、毒、丑的运动服度过学院时光时,世界上别的国家校服是怎么演变的呢? 校服最早起源于欧洲英国,至今至少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 大约出现在亨利八世时期,早起校服称为“蓝大衣”,意在鼓励学生低调谦卑。   英国的校服从细节体现了英国人言行自制、缄默含蓄的精神, 合体笔...
  • 2023-03-21
    vch12779088
    【校园文化】礼与服饰 礼是从端正容貌、整齐服饰和使用得体的辞令开始的。《礼记》说:“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在公共场合必定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文雅——这既是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的尊敬。积极进取的人总是把精力集中在修身和学习上,服饰但求整洁,与自己的身份相称,不与人在生活上争奇斗艳、炫富摆阔。唐朝时,高丽、新罗、日本的留学生曾来中国学习这种文明的制度——“衣冠文物”,可见“衣冠”这两个字有多么重要!  一、衣冠是文明的标志         服饰是文明时代的产物。相传在五千年前,黄帝的夫人嫘祖就发明了蚕桑丝绸,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这一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浙江余姚距今约 7000 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过一件盅形的文物,上面画着四条蠕动着的蚕,还有一圈几何形的文饰。专家认为,上面的这几条蚕,已经属于家蚕的形态;那一圈几何形的文饰,很可能就是当时丝...
  • 2023-03-21
    vch12779088
    【校园文化】基于对学生的理解与关爱将校服设计融入人文 2015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式教育的纪录片——它让五名中国老师在英国一所普通中学展开中式教学,其师生间的相互磨合不仅引发了中英教育差异化的思考,同时也出现了关于“校服审美”的大量检讨:大众普遍认为,与英国校服相比,中国校服宽松无美感,反映出美学教育缺失,是“审美的粗鄙化”;反观英国学校,他们普遍都重视校服,学生身穿剪裁合身的外套、衬衫、V领套衫,整齐划一中不失时尚和活泼,“浑身上下透着一种极具魅力的英伦范儿”。        其实,在此之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时,穿着蓝白相间校服作接待的学生也曾引发这一话题;此后是“天价校服”、“毒校服”事件……接二连三的“校服”报道,都对中国校服管理提出了急迫而又艰巨的治理任务,而“审美”的视角则因对比强烈,被推至风口浪尖。       其实,细细深究,中国也有...
跳转至
  • 400-004-028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