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基于对学生的理解与关爱将校服设计融入人文
【校园文化】基于对学生的理解与关爱将校服设计融入人文
2015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式教育的纪录片——它让五名中国老师在英国一所普通中学展开中式教学,其师生间的相互磨合不仅引发了中英教育差异化的思考,同时也出现了关于“校服审美”的大量检讨:大众普遍认为,与英国校服相比,中国校服宽松无美感,反映出美学教育缺失,是“审美的粗鄙化”;反观英国学校,他们普遍都重视校服,学生身穿剪裁合身的外套、衬衫、V领套衫,整齐划一中不失时尚和活泼,“浑身上下透着一种极具魅力的英伦范儿”。
其实,在此之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时,穿着蓝白相间校服作接待的学生也曾引发这一话题;此后是“天价校服”、“毒校服”事件……接二连三的“校服”报道,都对中国校服管理提出了急迫而又艰巨的治理任务,而“审美”的视角则因对比强烈,被推至风口浪尖。
其实,细细深究,中国也有自己的校服文化,只是随着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它的审美意识,时而清醒明了,时而模糊寡淡。
孔子授学,要求弟子青衣青帽;魏晋时受玄学及道禅思想影响,学生衣着宽松、衣领敞开,坦胸赤膊;隋唐时在魏晋风格上进一步发展;宋元明时期及清朝早期,理学盛行,服饰风格转为平和清淡,明朝出现了进士服和儒士服。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就有趋同服饰文化,并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
到了近现代,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民国时期的女生校服堪称校服中西合璧的经典款式;三、四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复古风大行其道;五十年代没有特定的校服,当时入队的学生通常穿白衬衫、蓝裤子、蓝裙子,干净整齐;六、七十年代 流行旧军装,各种“运动”让“校服”似乎从我们国家消失了;八十年代,少先队队服开始出现;改革开放后, “校服”这个字眼,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此后就是“面口袋”的天下。
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不论学校还是家长又开始重新审视校服文化的重要性。相关的国家教育部门也对之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款式单一、结构松垮的“面口袋”开始被质疑,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国际校服的经典款式与管理重视,并反思中国校服的审美缺失。
而在欧美,校服最早起源于英国,并以教会性质学校和贵族学校为代表。当时已经具有制服、礼服、运动服、学位服等分类。
英国最传统的学生校服定型于19世纪开端,与20世纪中叶取得巨大发展。英式校服款式经典、庄重严谨、简洁大方,平时上学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着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需要佩戴领带;女生也是统一西式正统服装、正规女式皮鞋、必须佩戴领花。这种经典的校服款式,以及严谨细致的服饰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学生的气质和审美。
此后,世界各地根据其文化需求,有了自己的校服风格,如美国校服自由率性,澳洲校服简练休闲,日韩校服时尚洒脱……每一类校服都常常烙上了其文化的表达与印迹。
而这些校服文化的内涵价值外显,需要特定、专业的校服设计原理支撑,以及其规范、严格的制作流程。
从服装设计层面来讲,校服其实属于制服的范畴,但它特殊又在于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这一群身体正处于发育期,又是知识素养的代表,所以着装也必然区别于其他行业群体的成人工装制服。对校服设计而言,其特殊性尤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版型的包容性
学生群体的年龄跨度大,包含幼童期、儿童期及青少年期等不同阶段(3~18岁),身型因处于发育期间变化较大也较快; 故在设计上需要兼顾成长期及人体工学,考究尺寸比例关系,对版型采取最大公约,适合不同身高体型的学生穿着。这一点可谓量体裁衣,尤为重要。
2、面料材质的舒适型、安全性和功能性
可能许多人认为“设计”与“面料”并不相关,其实不然。有许多设计是需要特定材质才能表达的;同样,有许多材质是对设计要求不一样的。一个资深的服装设计师,需要考虑设计与材质的完善结合。对于校服,其要求又更高一些。因为儿童是上帝的孩子,也是整个社会去呵护的群体;并且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也是敏感的,多动的,所以在不同品类的材料选择上一定要保证舒适性、安全性及必要的功能性。
如贴合皮肤的款式一律采用含棉较高的天然材质面料为主,亲合皮肤,保证安全。下装面料尽量采用一些耐磨面料,增加合理的功能性,如采用“防水、防油、防污”三防处理面料,避免的脏、油尴尬。外套类面料多采用一些防风防雨图层,保暖透气;也会考虑处高端反光元素的细节设计,增加学生出行的安全性。运动类则采用耐磨的针织面料,柔软、有弹性,便于运动。此外,所有校服面料还必须要充分考虑耐洗性、耐磨性及抗日晒性指标,以保证校服日常保养的便利性品质稳定性。
3、结合学校文化主张与气质,度身设计学校流动文化形象
在设计师为学校打造设计方案的时候,还应结合学校文化主张与学校文化气质,度身定制打造校园服饰系统解决方案。
在文化协调与气质和谐上,要更多的聆听、观察学校本身。为此KamFon主张“聆听学校的文化主张,观察学校气质,度身打造校园里流动的文化名片”,指KamFon通过校园的浸润、名师的接触去深切洞察客户学校的气质文化,根据学校的文化理念、校园气质、价值主张等学校独有氛围融入构思,由设计师为学校提供具有教育承载的校园服饰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礼教结合“的校园文化。
4、学校标识的醒目性
校标是学校彰显教学理念和特色的重要标识,故校标的设计也是校服中的一个亮点;针对学校的不同文化特色,设计具有独特韵味的学校标识。工艺上采用不同的绣花、立体织法来凸显学校文化内涵。目前欧美及日韩一些校服较为成熟的国家,在校标的设计上也是非常重视。
除此之外,一件饱含特定文化价值内涵的校服,还需要规范、严格的工艺制作。图纸上的设计与材质甄选,最终要通过精细、有序的制作工艺变成成品。
5、款式设计的独特性和配搭性
校服款式设计区别于其他市场销售的服装,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服的特点与功能。款式上要有设计亮点,甚至直接借鉴国际品牌和校服的优秀设计元素; 在细节处理上也要满足校服的特殊功能性:如130cm以下的裤类腰头为全松紧设计,而150cm以上则为调节腰头;裙子的长度及衬裙材质的选择等等,都需要考虑周全。
另外,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校服设计师也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考虑整体配搭性,通过服装充分展现学生群体美的精神风貌,甚至能够唤醒学生对美的意识和追求。日本的校服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很极致的,尤其是女学生,对校服款式的追求甚至会影响到对升学学校选择;甚至后来涌现出一股“彷制服”的风潮,即流行仿造学生制服款式的流行服装。
6、款式品质和成本之间的平衡与把控
因为校服是制服性质,价格带设定上需要考虑普及性;故校服设计在校服的成本和品质上要合理把控,追求性价比;在有限的成本空间里,为中国的孩子们设计出美观、舒适和安全的校服。
在品质和安全性上,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质检体系把控,如通过SGS等权威检测机构合作等方式;今年也新出台了最新的国家新校服标准,在产品材质、工艺等具体细节上对学生服做了更为严格的行业规范要求,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安心的穿上校服。
在统筹安排上,因中国新学年的开学时间为9月份,每年3~8月则是校服生产的旺季。故对校服生产来说,前期高效的统筹安排十分重要。校服从研发到制作生产,除了款式上的研发,其核心的版型尺寸和工艺、面料体系是高度提炼和相对稳定的,故此点也十分有利于前期的统筹安排,以确保校服生产周期的稳定性。
总之,校服作为学生的第二层皮肤,有很多功用与常服不同。校服行业的设计师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了人性化设计潮流,专门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广泛考虑到防油、防污、透气后整理技术、吸湿排汗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以及可调节性的腰围、裤长设计,3M安全反光技术等。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促进校服整体产业链的发展。
如今,继国家标准委发布中国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后,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也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还联合举办2015年“寻找最美校服”征集评选活动。这些都将迅速促进校服行业审美的觉醒、推进与提升。《意见》的提出,也进一步鼓励了校服实力企业在研发、设计及工艺制作方面的深化精耕。